天桥之星④ | 熊庆锋:让中国天车走向世界
- 发布时间:2022-08-03 15:2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二十年精深钻研,翻越一座座技术高峰,只为领略更美的风景;数十次远赴海外,越是艰险越向前,只为让中国天车走向世界
天桥之星④ | 熊庆锋:让中国天车走向世界
【概要描述】二十年精深钻研,翻越一座座技术高峰,只为领略更美的风景;数十次远赴海外,越是艰险越向前,只为让中国天车走向世界
- 分类:新闻中心
- 作者:谭钟毓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03 15:20
- 访问量:
天桥起重,中国铝冶炼装备行业标准修订者之一,实现全场景系统化解决方案的“隐形冠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天桥起重技术部主任工程师熊庆锋。
二十年坚守,只为翻越技术高峰
全球铝冶炼多功能天车市场长期被欧洲几家龙头企业占据,中国起步较晚,要突出重围,打破垄断,就必须奋起直追。而面对数十年技术差距,后来者居上,谈何容易?
1999年,天桥起重率先制造出中国首台简易多功能天车,年轻的熊庆锋正是团队一员。五年后,他又放弃更为轻松的技术岗位,毅然接下牵头研发改进天车的重托,这一干就是近二十年。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短板,就补!有差距,就追!”。
这些年,他经常为赶项目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奋战几昼夜;为攻克技术难点,苦思冥想,到哪都带着笔记本,一有灵感就立刻记录下来;为收集项目现场一手资料,不顾厂房环境恶劣,总是冲在最前面,就算全年无休也毫无怨言。
二十年磨一剑,铝电解多功能天车在熊庆锋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自主完成六次技术迭代,先后攻克五小车双轨联动系统、铝电解紧凑型功能模块、真空发生装置、高效阳极更换、水平捞渣、双阳极同步、多管下料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实现从简易天车到多功能、智能化拳头产品的华丽蝶变。
天车赴欧,彰显硬核实力
过去,天车赴欧,与欧洲企业面对面、硬碰硬、抢订单、拼技术,如同天方夜谭。而以熊庆锋为典型代表的天桥技术人却始终认为,天车赴欧的梦想终将实现。
2019年,熊庆锋作为意大利老旧厂房改造项目的全程参与者,心中有首次接下欧洲项目的喜悦,但感受更多的却是压力。他深知取得欧盟CE认证并非易事。
那段时间,他带队逐词逐句推敲翻译,检索CE认证涉及的英文标准近万份;在厂房指导试制,经常在试车台前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每天组织对标研讨到深夜;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反复思考如何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一有思绪,就立即投入第二天的试验。
最终,在熊庆锋团队的努力下,结构布局完美适配,产品完全符合欧盟标准,顺利取得CE认证,技术解决方案不仅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全新路径,更在部分方面实现技术超越。
翻山越海,越是艰险越向前
近年来,天桥起重不仅实现了登陆欧洲的壮举,更在全球市场打响品牌、赢得赞誉,国际订单纷至沓来。而每一个订单,对技术团队来说都是一场硬仗。
2021年,天桥起重接下印尼国家铝业公司(INALUM)投入巨资启动的国家战略项目——电解系列升级改造工程。INALUM的4个生产车间连续作业,近千亩厂区内遍布强磁场,充斥大量烟尘和剧毒氟化氢气体,机器运转的高温将厂房室温推向70℃。面对极端环境,天车技术总指挥熊庆锋常激励团队“我们的身后是祖国,我们不能退!也绝不会退!”
项目节点拖不起,交货周期等不了,资料分析、现场测绘、图纸定版……都需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他每天避开高温时段,顶着依旧火辣的热浪,戴着几层口罩,出入近6万平米厂房,下到地下层,上至十米高台,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描摹每一处细节。高温时段,他就立刻回到办公区,带队分析英文日文混搭、构图习惯迥异的成堆资料,连续作战,不知疲倦。
测绘内容准确、资料图纸清晰是他们鏖战海外一个月的成果,这为形成定制化、系统化解决方案打下良好基础。今年6月天车发运,看着货轮远去,熊庆锋眼眶中有些许湿润,不由感叹“就像送别自己的孩子,看着它在异国他乡发光发热,特别欣慰!非常自豪!感觉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未来,熊庆锋仍将登高远眺、继续逐梦,带领天车技术团队锐意攀登,翻越更多技术高峰。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扫一扫关注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