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之星① | 凌海军:爱逛书城的数控“老班长”
- 发布时间:2022-03-16 16:1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他是攻坚克难的“王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带了40多名徒弟,内部讲课还做了PPT
天桥之星① | 凌海军:爱逛书城的数控“老班长”
【概要描述】他是攻坚克难的“王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带了40多名徒弟,内部讲课还做了PPT
- 分类:企业党建
- 作者:谭钟毓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16 16:15
- 访问量:
凌海军同志是株洲天桥起重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数控班班长。自1985年3月参加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七个年头。几十年间,他经历了企业改制、公司上市等重大变革,却依旧延续着老天桥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无论作为普车车工,还是数控班班长,他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真挚热爱,在他手上一项项技术难关被攻克,一批批数控人得到培养,他用坚守和担当完美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
从勤奋好学的“新兵”到全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凌海军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并非坦途。刚进起重机厂第一天,年仅16岁的他便遇到了工作中第一个考验。当时厂里负责带他的师傅因生育原因,仅带了他一天便回家休养。而师傅离开后,厂里也并没有马上给他安排新师傅。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凌海军陷入了迷茫,当时的他既缺乏理论知识,也没有实操经验,看着一起进厂的同伴在师傅的指导下快速进步,心中有羡慕,有失落,也有焦急。然而,困境并没有将他击倒,在一次和父亲的交谈后,他重拾了信心,重燃了斗志。直到现在他还记得父亲当初的教诲“路在嘴边上,只要人不懒,一直肯学肯干就一定能干出名堂”。
往后的工作中,凌海军一改内向的性格,凡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趁老师傅有空时虚心请教,看到工友在操作机器也总会主动凑近去,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学习着。他每天进厂最早、加班到最晚才走。回到家后,也不顾一天的疲惫,总在第一时间总结一天所学的新知识,在脑海中演练几遍白天的工作,做完这些他才能安心入睡。凌海军勤学苦练的品质也感染着其他人,同事们都对他赞不绝口,甚至很多老师傅都想收他作徒弟,但凌海军每次都会笑着说道“你们都是我的师傅”。就这样在边看、边学、边实践中,凌海军仅用了3个月就掌握了一般人3年才能掌握的技能,在一起进厂的同伴中成了进步最快的那个,工作上的顺利令他获得了提前转正的机会。这个时期他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也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凌海军勤学苦练的劲头一直伴随了他30多年,直到现在他还经常穿梭于株洲市书城和石峰区图书馆之间,在工作中一有机会就会将所学应用到实践,这不仅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也让他很早就成就颇丰。上个世纪90年代,一名普通工人想获得高级技师证书是很难的,不仅要通过严格的培训,工作年限还要达到15年。当时起重机厂整个厂区都仅有4名高级技师,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而凌海军凭借勤奋刻苦的学习和夜以继日的操练,在20多岁就已通过培训,年限一到就拿到了资格证书,成了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鉴于此,公司对他十分器重,曾下发红头文件,给了他一枚责任章,领导也曾在会议上提到“凡是凌海军同志认可的产品就可以出厂”,这充分体现了公司对他的信任。凌海军也确实无愧于这份责任,他手上出去的产品不计其数,却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直到现在,天桥配件公司所有新产品落地也都有他的深度参与,一些加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产品,也都由他来把关。
从生产线上的“尖兵”到公司数字化转型第一人
2007年,凌海军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新起点。那一年,天桥配件公司刚刚成立,为推进生产加工数字化转型,购入了第一台大型数控机床。但由于当时国内大型数控机床操作人才缺乏,相关书籍也相对较少,基本没有可借鉴的操作经验,这使得机床难以运转,被闲置了2个多月。当时公司负责人下了一道“死命令”,限时一个月就要有人能启动机床,投入生产。正当其他人还在徘徊时,凌海军自告奋勇,冲在了最前头,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段时间,他逛遍了各大书店,自费买下大量书籍,没日没夜投入研究试验,经常在数控机床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阅了十几本书籍,经历了成百上千次试验后,凌海军终于在节点来临前,首次让机床按照公司产品的参数标准启动运行,听着数控机床发出正常运转的声音,看着生产线产出的一个个零件,全公司欢呼雀跃,这标志着公司数字化转型正式拉开序幕,由此凌海军也完成了从普车车工向天桥配件“01”号数控人的转变。
事后,面对公司给予的奖励,凌海军说道“我从未想过回报,只求学懂弄通,为公司作出一点贡献”。他的话语虽然朴实,却深深地感染着领导和同事们。
从身先士卒的数控班长到令人敬佩的“导师”
随着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天桥配件公司从2009年开始大量购入数控设备,组建了数控班组,班长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凌海军头上,他这一干就是十三年。起初,面对数控机床数量与专业人才数量不匹配的窘境,数控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在开始的几年里,凌海军为确保班组正常运行,经常一个人同时操作几台机床,这不仅加大了操作难度,而且也提升了劳动强度,他每日的平均工时甚至超过了10个小时。这段时间,凌海军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为公司培养更多数控机床操作人才。
然而,人才培养谈何容易。数控班成立之初,班组成员基础十分薄弱,数控理论、操作经验都相当匮乏。看着这些年轻人,凌海军回想起自己刚入工厂,缺少老师指点,一点一滴积累经验的艰辛,他觉得应该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一些。所以,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藏着掖着,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虽然凌海军平常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但他对数控班的徒弟们却更多的是激励和引导,他常对徒弟们说“你们是公司数控的未来,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你们”。
凌海军不仅手把手地教授职业技能,还经常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徒弟遇到难题、存在疑惑时,他总能悉心指导,答疑解惑。十几年间,他用自己的能量引领着整个班组快速前进,由他培养的数控人才达40余人,数控班11台机床和其他班9台机床前,都有他徒弟的身影。看着徒弟们逐渐成长为公司的中流砥柱,他尤感欣慰。虽然也有一些徒弟离开了公司,但也仍在中车、联诚等企业持续散发着光热,他们现在有一些问题请教,凌海军都会尽力帮他们分析情况,提供参考。
除了对班组成员的精心培养,凌海军也尽到了一名班组长的管理职责,他深知良好的团队氛围才能激发班组员工的积极性。每次获得奖金后,他总会带头将其作为班组活动经费,趁着周末和节假日带着班组成员开展团建活动,在活动时还会积极带动组员们分享交流工作经验,探寻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比如如何改进工具、刀具等等。
在凌海军的带领下,数控班逐渐从一个新组建的班组成长为配件公司的“王牌”,不论是工时、技术能力、增创效益,还是团队协同性都在整个公司首屈一指,同时这也深刻影响着其他班组,带动整个车间都呈现出一幅干事创业、蓬勃向上的火热景象。
正因如此,公司“急、难、险、重”的任务基本都离不开这个班,组员们也经常身兼数项工作,但他们仍能无怨无悔地接受,不打折扣地完成,将推动公司发展视为己任。
从攻坚克难的突击队长到同事心中的“定心丸”
十三年来,凌海军带领数控班这一“王牌”班组,一路攻坚克难,为公司数字化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2019年,公司为提高生产效率,亟需改进主营产品卷筒绳槽的加工方式。该产品虽是传统产品,但销售额占比颇高,一直以来的加工方式都是依靠普车车工手工作业,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精度难以保证。
起初,公司准备效仿江浙地区改造生产硬件的方式来改进工艺,但经过几次实验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当时公司的生产硬件达不到改造要求,这样就只能在数控编程上想办法。于是,公司又将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凌海军,并立下限期半年的“军令状”。
在接到任务后,凌海军迅速组织班组成员开展研讨,确定工作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组员们在完成自己工时任务的基础上,加班加点,研讨改进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试错。那段时间,整个班组的日平均工时达到了十多个小时,不管深夜还是白天,厂房里始终都有班组成员的身影。
最终,他们通过一次次代数、函数复杂运算,一遍遍重设参数、机械模拟,历经三个月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调试出适配参数,圆满完成改进任务,使该产品加工工艺的劳动效率提高了30%,劳动强度降低了70%,加工精度也更加稳定,同时极大限度地解放了人力,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生产提质增效作出巨大贡献。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凌海军的身影”,这是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除了带队改进卷筒绳槽的加工方式,其他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也离不开凌海军的付出。在公司涉及核电客户的业务中,重要受力构件和关键组件的加工一直都是重难点。有一次,一批供给核电客户的产品临近交货,很多受力构件的参数还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若无法及时作出调整,公司将难以按期交货,承担巨大的履约风险。
在此紧急关头,凌海军又一次发挥了技术“王牌”的作用,他带领班组投入了紧张的测算和试验中,班组成员日夜赶工,一遍遍调试进给量,一次次测算试验结果,最终及时完成产品参数的调整和重设,确保产品符合标准,按期交货。
就是在这一次次带队攻坚后,凌海军渐渐成了同事们心中的“定心丸”。而他也认为只要对公司有好处,自己就责无旁贷,所以他从不吝啬对同事的技术指导。每当生产赶工时,他就算已完成自己的任务,也会一直坚守现场,当同事遇到技术问题时,便及时指导,帮助解决,这不仅大大减少了生产事故,也降低了产品报废率。
然而,当他自己的班组遇到技术难题时,他却从不愿给技术部门添麻烦,总是亲自带队开展研讨,沉下心来解决问题,他常教导组员“我们自己能克服的就自己克服,一定要把技术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从满载荣誉的“老兵”到无私回馈的引路人
回顾凌海军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不难发现他都一直在做技术的加法,生活的减法。无论作为普车车工,还是数控班班长,他始终心无杂念,视名利为浮云,认为吃、穿、住、行满足刚需便已足够。而他能如此淡泊,离不开他对技术最纯粹的追求。
这些年来,他已将全部的时间和情感都倾注在钢铁和机床之上,他了解钢铁的“性格”,也熟悉机床的“脾气”,他将这些都视为最亲密的伙伴。其实,也曾有同事劝凌海军“凭凌工的履历和成就完全可以胜任更高的职务”,但他却总笑着回绝道“我觉得人一生简简单单挺好,每个人的禀赋都不同,能够专心做好一件事也不失为一种难得,要把上进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也许是,不求名利,名利自来。凌海军在技术革新上的突出贡献和舍己忘我的敬业精神,早已让他成了全公司学习的榜样,大大小小的奖项也堆满了他的书房。而在众多荣誉面前,他依旧认为自己仅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
2022年初,天桥起重鉴于他的突出贡献,授予了他“天桥之星”荣誉称号。得此殊荣后,他没有骄傲,反到受宠若惊地说道“这个奖项评完后我才知道给了我,我觉得自己对标先进还有差距,我还能为公司做更多,如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公司的厚爱与栽培”。
正如他所说,他除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致力于将自身所学回馈给公司,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2021年末,他主动向公司请缨,提出了“希望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公司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想法。公司也给予他最大的认可与支持,至今已面向班组长和青年职工,开展了3场交流培训活动,主讲人正是凌海军。
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听课感受,凌海军愿意去接触之前较为陌生的事物,从头开始学习。比如,他在每次讲课前都会坚持制作PPT,虽然因为常年深耕于生产车间,对办公软件比较陌生,却在忙于考研的儿子的帮忙下,逐渐学会了如何制作课件。这也让他笑道“时代发展太快了,人还是要与时俱进的好”。
在课堂上,凌海军不仅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职业阅历,回顾着他从一名新人走向数控“老兵”的心路历程,讲述着数控班从组建到发展再到肩负技术重任的筚路蓝缕,传递着他几十年职业生涯一以贯之的职业信仰和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也用心解答着台下同事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人倍感鼓舞,深受启发。
在未来,凌海军还将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回馈公司,用持之以恒地坚守兑现自己的承诺,正如他所说“我现在才五十出头,还能再干10多年,我要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扫一扫关注公众微信号